“31 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的政府工作报告中,都将‘互联网+政务服务’列入2017 年度重点工作之一。”今日发布的《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(2017)》指出。
这份由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,去年我国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总体排名前十名的地区分别为:浙江、贵州、江苏、上海、福建、江西、山东、甘肃、广东和重庆。
多地区实现省级部门全覆盖
2016年,“大力推行‘互联网+政务服务’”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。
同年9月,国务院印发《关于加快推进“互联网+ 政务服务”工作的指导意见》,总体部署加快推进“互联网+ 政务服务”的工作。
从密集出台文件,到启动试点加快推进,再到全面铺展、扎实落地,顶层设计不断丰富完善,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。
各地区按照党中央、国务院总体工作部署和总体要求,将推进“互联网+ 政务服务”纳入重要议事日程。报告显示,23 个地区“互联网+ 政务服务”工作方案陆续颁布,通过制定配套政策、措施和实施方案,做好与国家顶层规划的衔接,确保政策连续性,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。
报告显示,近年来,大部分地区按照集约化和标准化原则,采用省级统建或省、市两级统分结合的建设模式。全国31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,浙江、广东和贵州3个地区省级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已经实现省、市、县、乡四级覆盖,8 个地区实现省、市、县三级覆盖,3个地区实现省、市两级覆盖,15个地区实现省本级部门覆盖。
“各级政府科学谋划、规范引领,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进入到全面实施的高峰期,各项任务统筹规划、前后接续、梯次推进。”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主任王益民表示,大力推进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是打破信息壁垒、提升服务效率,破解“办事难、办事慢、办事繁”服务难题的重要抓手。
一网办事成为社会的共同呼声
报告数据显示,虽然2016年各地区共发布的办事指南总数量比2015年增加了6487项,但全国31个地区中仅有7个超过平均值。进一步分析发现,各地区政务服务供给能力差异较大的问题较为突出,政务服务事项供给能力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。各地区网上政务服务供给能力极不平衡,同“放管服”改革的要求,同社会和公众的需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。
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信息资源缺乏集约统一,成为突出问题。
“政务服务门户不统一、渠道繁杂,企业群众网上办事不得不登录不同的部门站点,一网办事成为社会的共同呼声。”报告指出,服务数据不同源、信息不共享的现象仍然存在。线上和线下多重服务渠道百花齐放,但是服务形式分散,缺乏集成化服务获取平台,渠道之间政务服务数据不同源、信息不共享,同一部门同一服务在不同渠道出现不同声音的问题十分突出。
对此,王益民谈到,近年来,各地区正在通过整合分散在各级政务部门的信息资源,搭建信息流转和共享的数据通道,为跨地区跨部门协同办理提供具体场景和业务模式,实现“公众线下与不同政府部门打交道”向“通过统一平台与政府打交道”的转变,构建上下左右无障碍互联互通的信息流转模式。
网上政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
王益民表示,近年来,伴随简政放权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,各地区政务服务供给数量持续增加,供给质量不断提升。但是,随着我国迈入“7亿网民”时代,政务服务供给水平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、社会公众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仍然未得到有效改变,网上政务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。
一是对服务事项“应上尽上”缺乏统一认识。存在“好上先上”、“提供的服务不需要,需要的服务找不到”等问题,权力事项的“减法”和服务事项的“加法”未能同步推进。
二是办事指南要素缺乏统一规范。办事指南是“互联网+ 政务服务”运行的“说明书”。目前,各级政府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程度参差不齐。有的地区提供的办事指南要素多达四五十项,有的仅有五六个事项要素,不同地区之间同一服务事项名称、类型、依据、流程、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,准确性、时效性和实用性不强等问题比较普遍,给群众和企业办事带来不便。
三是在线服务深度有待提升。“互联网+ 政务服务”的核心是以数据和应用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,推动政府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,实现政务信息的共享共用和审批业务流程的优化与协同。数据显示,各地区行政许可事项中,仅有56.74% 的事项在交互服务的基础上,实现了在线办理,申请人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预约、预审、受理、查询、咨询等服务,大多数服务事项停留在信息公开、表格下载、进度查询、结果公示等层面,网上政务平台的服务深度有待加强。(来源:人民网)